大家好,关于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及分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未满十四周岁犯罪的案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的特点是什么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手段可谓残忍,一死一重伤的结果非常人所能想象得出的。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偷钱,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也可见青少年犯罪行为时严重的盲目性和不计后果性。
7、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8、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现象极为明显
二、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填
你好,填写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时,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总结。以下是填写报告的一般步骤:
1.报告概述:写明报告的目的、调查的背景和范围,以及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参考资料。
2.调查对象:列出被调查的未成年犯罪分析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
3.犯罪类型:分析未成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如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并给出相关的数据和案例。
4.犯罪原因:探讨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心理因素等,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支持。
5.影响:分析未成年犯罪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如破坏社会安定、伤害家庭关系、破坏未成年人的未来等,并给出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6.预防和干预措施:提出预防和干预未成年犯罪的措施和建议,包括教育、家庭支持、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措施,并给出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
7.结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未成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8.引用文献:列出报告中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来源,确保报告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填写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时,应该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客观性,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进行说明,以提高报告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三、2011年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
1、案例一:小孔、小建与小鲁、小刘等人在北京某中学上学期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小孔向大东和小张提议购买刀具报复小鲁等人,三人购买刀具六把。买完刀后小孔分别给小鲁和小刘打电话约架。后小孔和大东伙同小张和小孙持刀与小建纠集的三十余人持棍、棒等共同来到某立交桥下,在桥两侧分头等待小鲁等人前来殴斗。当小鲁、小刘纠集多人持棍、棒等物到达时,双方互相持械殴斗。其间多人受伤,轻重程度不等。
2、法官说法:本案中的参与斗殴者大都已经成年,小孔和大东是未成年人。小孔、大东在公共场所纠集多人持械斗殴,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聚众斗殴罪,且小孔系首要分子,大东系积极参加者,依法均应予惩处。小孔与大东最终以聚众斗殴罪被分别判处刑事处罚。
3、普法提示:目前中学生犯罪大多为“激情犯罪”,以聚众类犯罪居多,他们模仿“黑社会”、“古惑仔”等非法形式,往往不考虑后果,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对于正常的交往矛盾习惯采用成人化的暴力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逆反心理所致。这些学生大多家庭并不富裕,而且学习成绩较差,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可能长期受到学校、家长的批评与指责,使他们养成蛮横任性、逞强显能、遇事冲动等不良性格;加之这些学生对自己也往往持否定态度,意志消沉,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具有违法犯罪的易感性。
4、建议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增设相关课程,定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及分析和未满十四周岁犯罪的案例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